時間:2024-01-21 23:08 來源:中新網 閱讀量:10939
針對社交回避人群,職場壓力管理專業人士表示——
建立支持性社交環境會讓人感到安全舒適
本報訊 社會交往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內容,近日,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心理治療師、職場壓力管理專業心理門診負責人石擴接受《工人日報》記者專訪,聊聊什么樣的社交活動更有利于心理健康,不善社交的人如何找到讓自己舒服的狀態。
石擴表示,從心理學角度看,社交活動對人們更多地表現為積極的影響,值得支持和鼓勵。社會認同理論認為,個人能通過社交活動在所屬的群體中定義自己,例如在與朋友的交往中找到歸屬感和自我認同感。社交活動還能提供一定的情感和信息支持,幫助人們拓展認知邊界,提高應對挑戰的能力。
“有些人不喜歡社交,原因在于個體的社交角色需要符合社會期望和社會規范,并根據不同角色調整行為和心理體驗,因此會產生相應的心理壓力,將社交看作一種負擔。”石擴說,性格外向還是內向,安全性依戀型人格還是焦慮型或回避型依戀人格,以及社交技能強弱、文化背景、生活狀況、心理健康狀況等都會影響人們對社交活動的態度。
石擴告訴記者,3~5人的小型小組活動可以幫助成員之間建立更緊密的社交聯系。當人與人之間圍繞共同的興趣和目標進行社交時,更能激發熱情和投入,增加正面的心理體驗。此外,支持性的社交環境也會讓人感到安全和舒適,有助于緩解焦慮和壓力。團隊活動中的適度挑戰也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促進心理健康。
針對不習慣參加社交活動的人群,石擴建議,可以通過設定小目標的方式,逐步增加社交活動的頻率和持續時間;在參加具體場景時,可以事先準備一些話題和問題;通過深呼吸、冥想、正念等放松技巧緩解焦慮;嘗試降低自我期待等。如果出現嚴重的社交焦慮和恐懼癥狀,則需要考慮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
在職場社交中,石擴建議,可以嘗試在同輩社交中建立支持性網絡,遇到壓力和焦慮時能相互尋找情感支持,分享擔憂和經驗。在保持良好的職業素養和積極態度的同時,對同事多一些關心和理解,共同尋找解決困難的方案。在向上社交方面,多展現個人職業價值,多進行透明清晰的溝通,定期尋求工作反饋和指導。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