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4-16 18:33 來源:華商網 閱讀量:7761
近日,陜西省疾控局以公共衛生安全、生物安全為重點,圍繞微生物耐藥、外來物種入侵等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邀請專家進行解答。專家提醒廣大群眾,要充分認識微生物耐藥、外來物種入侵的危害,織密生物安全“防護網”。
微生物耐藥:威脅人類健康
“平時生病吃藥,很多人在不知不覺中遇到了微生物耐藥,但沒意識到這種情況的嚴重性。微生物耐藥正悄悄破壞我們抵抗疾病的防線。”西北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傅松哲說。
傅松哲介紹,微生物耐藥是指細菌、病毒、真菌和單細胞寄生蟲等微生物對原本有效的抗微生物藥物,如抗生素、抗病毒藥物、抗真菌藥物等產生了耐藥性,使標準治療方法失效。
在全球范圍內,微生物耐藥已經成為一個極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柳葉刀》雜志2024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從1990年到2021年,全球每年有超過100萬人死于抗微生物藥物耐藥菌感染。
“微生物耐藥的產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抗微生物藥物的濫用和過度使用是主要原因。”傅松哲介紹,在人類醫療領域和動物養殖行業,抗微生物藥物的廣泛使用,加速了微生物耐藥的發展。在農業方面,為了促進動物生長和預防動物感染疾病,抗生素被大量使用,也相應增加了耐藥菌株傳播的風險。與此同時,抗微生物藥物的研發速度遠遠跟不上耐藥性的發展步伐,新型抗微生物藥物的研發投入不足,也導致治療選擇越來越少。
微生物耐藥帶來的影響極為廣泛,不僅嚴重威脅個人健康,還會對公共衛生等造成危害。
“微生物耐藥使得治療難度大幅增加,患者住院時間延長,醫療成本也隨之上升。
另外,微生物耐藥還讓一些常規手術和治療等面臨更高的風險。從經濟角度來看,微生物耐藥可能給社會帶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傅松哲說。
我們該如何防止自身產生微生物耐藥呢?
傅松哲提醒,首先,在使用抗微生物藥物時,一定要嚴格按照醫生的囑咐,而且要完成整個療程。在沒有確切感染證據的情況下,不要使用抗微生物藥物。老年人身體機能衰退,藥物代謝速度變慢,藥物在體內停留時間長,更容易催生耐藥菌,要嚴格遵醫囑。
其次,應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保持居住環境的清潔與通風。患有多種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感染風險更高,在人群密集場所,建議佩戴口罩加強防護。
另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飲食、適量運動、充足睡眠,避免過度勞累導致的免疫力下降。
外來物種入侵:破壞生態系統
近年來,外來物種入侵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陜西省微生物學會理事長、西安交通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徐紀茹介紹,外來物種入侵是指非本地物種通過自然或人為途徑進入本地的生態環境,并對本地生態系統、經濟和社會造成不利影響的現象。這些入侵物種通常具有競爭優勢,可能排擠本地物種,導致生物多樣性的減少,甚至引發生態災難。豚草、加拿大一枝黃花、水葫蘆、紫莖澤蘭等植物,就屬于典型的外來入侵植物,會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極大危害。
“在動物界,同樣存在外來物種入侵的問題。福壽螺、巴西綠海龜、羅非魚等,均屬于入侵的外來物種。由于這些外來物種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并在入侵地缺乏天敵,所以對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及生態平衡具有非常強的破壞力。”徐紀茹說。
除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外,一些外來植物、外來動物還可能對人類健康產生影響。徐紀茹舉例,豚草、加拿大一枝黃花、紫莖澤蘭等植物可產生大量的花粉,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水葫蘆大量生長,會限制水體的流動,抑制浮游生物的生長,破壞河流生態環境,為血吸蟲和蚊子的幼蟲提供滋生地;福壽螺攜帶寄生蟲,如果烹飪方法不當,生食或未熟透食用,會對人類健康產生威脅;鱷雀鱔因肉質不好且卵有劇毒,不適宜食用,處理不好會危及生命。
“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造成外來物種入侵風險的行為很常見,如放生活動、異寵飼養、花卉等觀賞性植物的引進等。”徐紀茹說,由于許多人對生物安全的了解、認識不夠,會在不經意間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例如通過郵寄或出境游擅自帶一些動物、植物到國內,無意間造成外來物種的入侵。
徐紀茹提醒,大家應加強法律意識,禁止郵寄、攜帶活體動物、植物入境;不能隨意放生飼養的動物;對家養的寵物應加強管理,避免逃逸;發現外來物種入侵后及時報告有關單位,予以解決。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