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4-24 11:28 來源:中國經濟網 閱讀量:8306
能拿到錢,就有希望
創新藥面臨的是“小眾、高風險、慢回報”的商業難題,對很多初創企業來說,跑通產品從研發到上市的路徑至少邁出了第一步。據相關醫藥行業人士透露,現實情況下,未來3到5年企業都需要靠股權融資,才能支撐基因治療企業把產品做到下一個階段,甚至做到上市。“這一過程是比較磨人的,但從我們的目標來講,我們肯定希望將管線持續推進下去。只要能拿到錢,就有希望。”
這是一款眾多患者與家庭翹首以盼的新藥上市。
近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宣布批準信念醫藥集團全資子公司上海信致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申報的波哌達可基注射液上市,用于治療中重度血友病B成年患者。這是國內首個獲批的血友病B基因治療藥物。
針對血友病B,全球首款基因治療藥物是Hemgenix。2022年,該產品在美國獲得FDA批準上市,一度引發全球關注,卻因高達350萬美元的定價成為大多數家庭的奢望。此次“信玖凝”獲批上市,社交平臺上的反饋頗為熱鬧,有人好奇藥品的價格,但對更多患者家庭而言,兌現的是終于“有藥可治”的期待。
作為國內基因治療產業化“破冰”之作,“信玖凝”的上市不僅填補了空白,也成為制度改革與產業協同的一次集中檢驗。該產品自進入臨床試驗起,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核查長三角分中心與上海市藥監局就組建專門服務團隊,貫穿檢驗、審評、核查、生產許可等注冊上市全環節持續跟蹤輔導,讓企業少走彎路,加快藥品注冊上市進程。
“中國原創新藥的春天就要來了!”在近期舉行的2025張江生命科學國際創新峰會上,有專家如此判斷。創新藥研發是一個不斷“闖關”的過程,而從“信玖凝”的通關經驗中,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個案的成功,更是審評審批機制、制度供給和產業生態相互作用、共同推進的過程。
切入
24歲的徐清是一名血友病患者。記者和他相識是在一個足球群里。他喜歡足球,房間里貼滿了支持球隊的海報,但他從來沒有踢過球。
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徐清就知道自己“不能摔跤”。別的孩子跑跑跳跳,玩鬧嬉戲,他卻常年戴著護膝,甚至穿著特制的“防護褲”去上學。即便如此小心翼翼,磕碰仍是難免,身上經常青一塊紫一塊,有時候膝蓋、腳踝的關節疼痛會讓他整夜睡不著覺,還曾因貪吃引發消化道出血住過院。
從十多歲開始,他開始接受規范預防治療,基本上每周至少要打3次凝血因子,一年下來得打100多針,才能保證他有一個相對正常的生活。但這個注射量還不包括突發性的出血,如果運動量增大,或是磕碰出血,他還需要打更多的凝血因子。時間久了,他已經可以在家自我注射,手背上有明顯的打針留下的傷疤。
此前,徐清加入了一項非因子的臨床研究,使用這項療法后,他的癥狀有所減輕,不用每周多次打針,而是變成每兩個月左右進行一次皮下注射。但他仍對更多創新療法抱有期待。他跟記者說起,曾看到有論文提到基因治療的方法,一位重度血友病B患者在接受治療后“幾乎痊愈”,還進行了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前幾年,國外血友病基因療法上市時,徐清一度很興奮,但很快陷入沮喪,“實在太貴了”。
相比大部分血友病患者,徐清已經足夠幸運。他的家庭經濟狀況尚可,可以支撐得起日常治療開銷,還能通過醫生評估,接受創新治療。但更多患者面臨的是“無藥可醫”的局面。一組被廣泛提及的數字是,全球共有7000多種罕見病,存在治療方案的不到5%。其中有60%的罕見病在兒童期開始發病。數據顯示,在中國第一批罕見病目錄包括的121種疾病中,僅有60%“有藥可治”。目前,國內多數罕見病存在治療空白。對于兒童、疾病進展不可逆的患者,治療需求則更加迫切。
“有的患者家屬直接跑到公司來,抱著試一試的希望,哭著請求我們加快研發。”一家相關醫藥企業負責人對這些患者家屬記憶猶新,“家屬說,哪怕我們產品還未上市,他們也愿意承擔風險。”
近年來,隨著一系列藥審改革,罕見病領域成為創新藥研發的重要突破口。然而,對于這些前沿產品,國內外尚無成熟的評審體系,既缺乏技術指導原則,又缺少可參考的案例路徑。在藥品研發和審批過程中,企業難免有疑問,相關部門也不一定有現成的答案。這是當前創新藥面臨的主要挑戰。
闖關
“我們的每一步,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信念醫藥集團注冊事務部負責人邵文琦這樣說。
她和記者解釋企業在研發和審批過程中的難點。一方面,缺少相關監管法規和指導原則可供參考。例如臨床路徑怎么設計?適應證人群怎么選擇?不能簡單地按照國外已上市品種的設計,還要結合國內臨床應用的實際情況。另一方面,那時候企業仍處于較早期的發展階段,研發、生產和注冊團隊經驗不足,基于產品特殊性,面臨如何高效且合規地開展研究工作的難題。
類似的困惑,長三角不少創新藥企業都遇到過。長三角是國內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高地,也是創新藥品的重要研發和生產基地。近年來,長三角區域藥品注冊數量占全國的近25%,其中創新藥注冊數量占全國的近50%。2024年,國內共有40款國產1類新藥獲批上市,其中有24款來自長三角地區。不過,正因為“跑得快”,很多企業的訴求很新,某種程度上,也在“倒逼”審批流程的優化。
2020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檢查長三角分中心在上海掛牌成立,旨在通過資料審核、現場評審以及大量受理前溝通等藥品評審事項的就近解決,來縮短創新藥研發周期,降低研發成本,加快長三角生物醫藥行業的創新步伐。藥品長三角分中心成立后,開展了多項產業深度調研,積極開展優先審評品種的監管科學研究,助力企業解決“卡脖子”難題。
對企業來說,“最直接的好處肯定是更方便了。以前想面對面咨詢都要去北京,現在在家門口就能完成”。
對于經上海藥監局推薦納入藥審中心的重點項目清單的在研品種,藥品長三角分中心指定了專人與相關企業團隊建立“一對一”聯系機制,確保所有材料準確無誤。企業的感受,“像提前請到了出題老師來講題”。像是同樣被納入重點清單的“信玖凝”,通過去年7月與分中心形審老師的充分溝通,該品種的上市許可申請實現了一次性受理,加快了該品種的受理進程。
更重要的是,在關鍵流程節點上,藥品長三角分中心還主動幫助企業權衡不同申報路徑的風險與利弊。比如注冊檢驗時間安排問題——是提前送樣、先檢后報,還是報批同時啟動檢驗?分中心的形審老師不僅詳細介紹了兩種路徑的利弊,還結合企業當前品種研發進展給出了選擇建議,幫助企業少走彎路,規避風險。
對于“信玖凝”來說,該品種屬于罕見病藥物,生產規模小,研究樣品緊缺,企業一度擔心無法滿足標準的注冊送檢批量的需求。藥品長三角分中心幫助企業梳理了合適的溝通交流會議申請路徑,并指導資料準備方向。最終,僅通過一輪溝通交流會議,企業就與藥審中心就注冊檢驗的送檢批次和送檢量達成了一致,合理減免送檢批次與數量,避免了資源浪費,也為后續同類產品申報提供了參考經驗。
渠道
創新藥研發不易。在業內,曾有“十年十個億”的說法,形容的是創新藥的研發難度大,周期漫長且成本高昂。事實上,一款創新藥物從發現到最終的上市,其中要經歷藥物發現、臨床前研究、新藥臨床試驗申報、臨床研究、新藥上市申請等一系列環節,每一步都存在未知探索和科學的不確定性。
正因如此,無論是藥學、藥理毒理還是臨床,充分的監管溝通尤為重要。特別是像基因治療、酶替代療法等前沿領域,面對標準尚不完善、路徑史無前例的現實,制度前移和溝通提效正在成為支撐審批加速、保障審評科學性的支柱。近年來,隨著國內創新藥研發活躍度攀升,國家藥監部門不斷深化審評審批改革,從“事后補正”走向“前置協同”。這本質上是一個持續暢通監管部門與企業間溝通渠道的過程。
北海康成藥政事務高級副總裁張苒對這樣的轉變感觸頗深。她已在行業內工作了30年,以前溝通更多依賴“熟人推薦”,“比如我跟哪個老師關系好,私下里問問他,然后指導我們去做”。現在“我們只要準備好材料,通過正式窗口就能跟對口部門交流,不需要去私下‘打聽’‘碰運氣’”。
藥品長三角分中心主任范乙介紹,近幾年,“溝通交流”和“一般性技術問題咨詢”等咨詢通道日趨完善,但企業在研發申報中還有進一步的咨詢需求,比如對創新藥而言,企業在研發早期需要藥品審評機構的指導,但此時又未能積累到足夠提交溝通交流申請的數據,就需要有相對直接、便利、快速的途徑進行咨詢。2023年,藥品長三角分中心開始開展“面對面咨詢”,進一步加強研審聯動,靠前服務推動企業研發進程。
藥品長三角分中心的工作人員開玩笑說:“信念醫藥的咨詢次數是最多的。”邵文琦還記得,剛啟動項目那會兒,為了約上一次面對面咨詢的窗口,他們得提前守在系統前“搶號”。“面對面咨詢每周四開放,但你得提前一周預約,一共只有20個號。我們一般都是提前把資料和問題準備好,然后等到周一早上一放號,就趕緊去提交。”
彼時,正值“信玖凝”提交上市申請前的關鍵時刻。從注冊檢驗的送樣策略、到支持上市申報的穩定性研究批次選擇、相容性研發方案設計的確認、工藝驗證批排產安排的討論等,每一個問題的溝通咨詢和確認,都是監管機構給予企業在研發過程中的定心丸,幫助企業在創新藥物研發的路上走得更快更穩。
去年10月,國家藥監局藥審中心、藥品長三角分中心、藥品大灣區分中心聯合發布通知表示,經請示國家藥監局同意,2024年11月1日起,對創新藥以及經溝通交流確認可納入優先審評審批程序和附條件批準程序的品種上市許可申請提供受理靠前服務。
該項服務實際上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前移嘗試。以往藥品上市申請一旦提交,審評人員才開始介入,但該嘗試卻通過“提前介入”打破常規:在正式受理前,審評人員便與企業展開深度溝通,幫助提前審查材料格式、行政合規性、申報邏輯等,確保“一次性交卷”。“以前是等材料交上來后才發現問題,現在是在提交前就一起把錯改了。”藥品長三角分中心相關負責人如此形容這一轉變。
北海康成制藥有限公司是長三角第一家申請靠前受理服務的企業。張苒告訴記者,在其推進罕見病藥物“注射用維拉苷酶β”的上市申報過程中,這項機制成為他們成功“闖關”的關鍵一環。
這是一款面向戈謝病的酶替代療法,同時也是國內首個通過生物制品分段生產檢查的創新生物藥。相關資料體量龐大,申報文件大小超過17G,涉及多種模塊。以往在這樣的申報中,哪怕是一個批號印錯、一個標簽蓋章格式不規范,都可能導致材料被退回,耽誤數周甚至數月。申請受理靠前服務后,審評人員提前與企業開展溝通,逐頁核查資料、逐項標注建議,企業完成所有修改后,第2天就收到了正式受理通知,實現了近乎“零退補”的一次性交卷。
未來
對于創新藥的研發,長三角正在協力“闖關”。
2023年10月起,藥品長三角分中心組織“三省一市”省級藥監局開展重點項目的推薦工作,經認真研究梳理,目前已形成206個重點項目品種清單并確定首批19個重點項目品種。圍繞重點項目清單,藥品長三角分中心按照“提前介入、一企一策、全程指導、研審聯動”原則開展事前事中服務,加快創新藥品上市步伐。
目前處于審批階段的創新藥產品,除北海康成的注射用維拉苷酶β外,蘇州亞盛的力勝克拉片、三生國健的重組抗IL-17A人源化單克隆抗體注射液、杭州先為達生物的伊諾格魯肽注射液,都已在上市申報的過程中。信念醫藥也有多個產品管線已經進入臨床研究階段或新藥臨床試驗申報階段。
不過,即便審批通過,也并不意味著一切順利。尤其對于很多罕見病領域的創新藥而言,由于技術復雜、開發成本高,或導致定價高昂,商業化前景尚不明朗。
例如,早在2012年,全球首款基因療法在歐盟獲批上市,但由于治療成本高、患者少,該產品上市僅5年后就宣布退市。此前曾因高價引發關注的血友病基因療法,基于“一針治愈”的長期收益,一度被寄予厚望,但銷售情況卻遠低于預期。生產企業曾預計該藥品2023年銷售額為0.5億—1.5億美元,但其當年僅賣出350萬美元。
同樣是血友病基因治療,目前“信玖凝”的定價暫未公布。但國外同類產品售價高達350萬美元,國內即便降價,也面臨醫保覆蓋難、患者支付力弱、醫生認知低等多重挑戰。《中國血友病診治報告2023》顯示,我國血友病患病率在2.73/10萬—3.09/10萬,其中血友病B的患者人數大約為2萬。再加上年齡、支付能力等各方面限制,真正能賣出去的產品數量還是未知數。
從長遠看,創新藥面臨的是“小眾、高風險、慢回報”的商業難題,這種結構性困局,僅靠審批改革并不足以應對。但對很多初創企業來說,跑通產品從研發到上市的路徑至少邁出了第一步。據相關醫藥行業人士透露,現實情況下,未來3到5年企業都需要靠股權融資,才能支撐基因治療企業把產品做到下一個階段,甚至做到上市。“這一過程是比較磨人的,但從我們的目標來講,我們肯定希望將管線持續推進下去。只要能拿到錢,就有希望。”
換句話說,上市不是終點,而是商業驗證的起點。真正的“第二關”,仍在前方。
徐清也在看向前方。采訪時,記者問徐清:“如果真的能治好病,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他毫不遲疑地回答:“踢球。”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