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8 09:18 來源:網絡 閱讀量:17840
無論是沒被“正面”過的,還是被“正面”過的,都不要放松警惕,堅持科學佩戴口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更要注意個人防護;春節期間,盡量減少走親訪友和探親聚會;有基礎疾病的老年患者應及時接種疫苗和加強免疫;老人、兒童、孕婦等重點人群應盡量減少外出,避免感染或再感染。
——張伯禮中國工程院院士
隨著新冠肺炎感染高峰期的過去,大多數人已經是“楊康”或者正在前往“楊康”的路上。但也有一部分人,正常上班、正常生活,自始至終沒有“積極過”。
很多人分析過,沒有“陽”的人身體好,免疫力高,不受病毒影響。有人認為,一些感覺自己目前沒有“積極”起來的人,可能已經被感染了,但他們的身體并沒有什么不同。那么真相是什么呢?
保護、接種疫苗還是關鍵
“除了仍在探索的遺傳因素,理論上,更健康的人比身體虛弱的人更不容易感染病毒。”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說,“但我們在實踐中觀察到,新冠肺炎是否感染與患者的身體因素關系不大,更多的是與所采取的防護措施是否完備、生活習慣是否良好有關。”
看看那些從來沒有“積極過”的人。他們的日常保護措施大部分都到位了。他們可以科學佩戴口罩,勤洗手,甚至隨身攜帶酒精消毒。盡量避免接觸公共物品,減少摘口罩的次數。日常生活規律,飲食均衡健康,生活路線規律,避免去人多的地方,不與人有不必要的接觸,不僅工作上注意預防,家庭內部也要注意消毒。
“此外,相當一部分未感染者完成了新冠肺炎疫苗和加強注射,對新冠肺炎有一定的預防作用,降低了感染概率。”張伯禮說。
但張伯禮也表示,一些沒有“陽性”的人,感染后可能沒有明顯癥狀,也可能沒有及時做核酸檢測。
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董力1月6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這一波疫情中可能會出現很多沒有“陽”的病例,包括一些人感染后沒有任何癥狀,無癥狀。有些人在這波疫情之前就被感染了,體內有抗體,只是沒有察覺。
“不管誰沒被‘楊過’,誰被‘楊過’,都不能放松警惕。”張伯禮提醒,需堅持科學佩戴口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多注意個人防護;春節期間,盡量減少走親訪友和探親聚會;有基礎疾病的老年患者應及時接種疫苗和加強免疫;老人、兒童、孕婦等重點人群應盡量減少外出,避免感染或再感染。
“未暴露人群”的基因有區別嗎?
“目前確實有研究表明,不同類型的白細胞表面抗原與病毒的結合能力不同,有的能快速識別并清除病毒;還有一些與病毒結合不良,使病毒更容易在體內復制和傳播。”張伯禮介紹。
目前,一個專家團隊在分析疫苗有效性的實驗數據時發現,白細胞表面抗原的類型與新冠肺炎疫苗的抗體反應和突破性感染的風險之間存在相關性,這表明一些人確實具有特定的基因型,這使他們更不容易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如HLA-DQB1*06等位基因。
英國牛津大學一項涵蓋1076名新冠肺炎疫苗接種者的研究顯示,在新冠肺炎原始毒株和阿爾法變異毒株流行期間,攜帶該基因的人感染率比不攜帶該基因的人高63%。
另一方面,有些人更容易受到感染。
而且更容易患重癥,比如HLA-B*46:01等位基因。
“這些基因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攜帶者數量都很低,所以大部分人既沒有易感基因,也沒有易感基因。”張伯禮說。
“此外,白細胞、干擾素和T細胞的相關調節,細胞的ACE2受體的突變或受體的先天性缺陷也可能影響新冠肺炎的易感性,從而降低感染的概率。”張伯禮說,有些人能保持陰性,不能完全確定是遺傳因素,需要更多的實驗數據和臨床數據來支持。
張伯禮表示,雖然“自然選擇”的比例不大,但對未來疫苗和藥物的研發有很大幫助,也為未來疫情的防控策略和方向提供了新思路。因此,有必要重視對這類“先天未感染者”的深入研究。
相關鏈接:
面對新的壓力
沒做過“楊過”的人會比做“楊康”的人更脆弱嗎
隨著春節的臨近,人流將會增加。如果面對新的菌株,沒有“陽性”的人會比“陽性”的人更脆弱嗎?
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董力曾表示,新冠肺炎被感染后,人體會產生抗體。在感染新冠肺炎后的3至6個月內,一般不會出現二次感染。但抗體水平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降低。這個時候,誰的免疫力強,抗體水平下降慢,誰就能獲得更長久的“保護”。
感染后疾病的嚴重程度與病毒的致病性有關。目前奧米克隆中各突變體的致病性幾乎相同。如果已經“陽性”的人再次感染,病情可能比第一次感染輕。從來沒有“陽性”的人被感染,第一次感染時,病情會和別人差不多。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