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25 10:42 來源:健康常識網 閱讀量:6852
走路腳后跟疼是怎么回事?在我們身邊很多人上了年紀,身體都會出現各種毛病,有一些人腳后跟經常性的疼痛,自己以為是走路過多導致的,認為休息一段時間就能緩解,但是也有人說腳后跟總疼后果挺嚴重的,不要自己大意,盡早檢查為好。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長時間走路、逛街或登山的時候,疼痛感會逐漸強烈,那么腳后跟疼痛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01走路腳后跟疼是怎么回事?醫生提醒:可能與這4種病有關,別拖延足跟痛是指足肝局部腫脹,疼痛常常指足底筋膜炎或者跟痛癥,由于足底的筋膜受到了異常的牽拉,導致局部微損傷,因為每天要走數萬步,數千步每一步都會造成很小的損傷,積累性的微損傷,就會造成局部比較大的損傷,機體又要修復損傷就會出現反復的好好壞壞。所以足跟痛就是由足底筋膜的異常牽拉,導致筋膜本身撕裂變形,足底筋膜產生異常的牽拉、異常受力,多數情況下和跟腱比較緊張,小腿三頭肌,腓腸肌比較緊張有關,也和一些足部本身有關,比如扁平足,前足外展、跟骨外翻等,這時足底筋膜也會受到異常的牽拉。腳跟痛是因為腳跟長期承受重物負擔,以致造成腳跟部位疼痛。1、腰椎型腳后跟疼痛:許多人腳后跟疼痛,由于年齡的增長,腰底部的馬尾神經受到第4、第5根腰椎退行性病變變形后,引起了壓迫R20;躥痛;,從而導致下肢不適,初期表現就是整個后腳跟底板疼,嚴重的會伴有半個臀部涼、無知覺、大腿外側麻小腿麻等癥狀。2、外傷型腳后跟疼痛:在走路時,足跟踩著硬物或足跟部著地過猛,都可導致足跟組織損傷引起疼痛。3、骨刺形,腳后跟疼痛:當跟骨骨刺形成時,反復擠壓和刺激,可造成局部炎癥反應,誘發足跟痛。4、慢性病型腳后跟疼痛:由多種慢性疾病引起足跟痛,多發生于中年以后的男士肥胖者,一側或兩側同時發病,常見的病因有:足跟脂肪墊炎或萎縮、跖筋膜炎、跟骨滑囊炎、跟骨高壓、骨滑膜炎、跟腱滑膜炎、跟骨脂肪墊變性等癥。02醫生提醒:可能與這4種病有關,別拖延1、骨質疏松、骨刺:這個多是因為年齡增長,腳跟局部組織發生退行性改變,最常見的就是骨質疏松導致的骨質衰敗和退變,隨之它就不如年輕時那樣堅固,行走或者站立時間過長,就可能導致應力性骨折,引起疼痛,還可能引發骨刺、骨膜炎的發生。2、足底筋膜炎:人在走路或跑步時,每前進1000米,腳跟就要著地大約1000次,長期持續站立或跑步,會使位于足弓部的足底筋膜過度活動、牽拉、擠壓而引起足底筋膜炎,人們足跟痛大多都跟足底筋膜炎有關,足底筋膜炎的患者大多是中老年人,經常穿高跟鞋的女性,也是足底筋膜炎的高發人群。3、腰椎問題:由于年齡的增長,腰骶部的馬尾神經受到第4、第5根腰椎退行性病變變形后引起了壓迫lsquo;竄痛rsquo;,從而導致下肢不適的,它的初期表現就是整個后腳跟底板疼,嚴重的還會伴有半個臀部涼、無知覺,大腿外側麻、小腿麻等癥狀。4、氣血兩虛:如果是產婦經常腳后跟疼痛的話,那就有可能是氣血兩虛造成的,這是因為產婦在月子里,氣血兩虛,很容易受涼受寒,特別是足部,包括腳后跟,產后如果穿高跟鞋、經常赤腳穿拖鞋、涼鞋,一旦受涼,在以后的日子里就會容易出現腳后跟疼痛。03中醫是如何看待足跟痛的?足跟痛屬于中醫;足痹;的范疇,常見病因有感受外邪、跌打損傷、臟腑氣血虧虛等,足跟痛僅為單個癥狀,辨證時應四診合參,避免失治誤治,;足痹;可表現為足部疼痛、腫脹、麻木,甚則活動不利、畸形等癥狀。可因外感邪氣,或跌打損傷等致血瘀阻滯足部經脈所致,即;不通則痛;,或因臟腑氣血虧虛,導致足部筋骨失養而發,即;不榮則痛;。1、感受外邪:常表現為足跟疼痛或酸痛,遇陰雨天疼痛加劇等癥狀,因風寒,濕熱等邪氣停聚于足跟,氣血運行受阻,絡脈運行不暢而致。2、跌打損傷:常表現足跟刺痛,痛處固定等癥狀,因跌打損傷,使足部氣血運行不暢,瘀血停滯,漸成足痹。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