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4 17:05 來源:健康常識網 閱讀量:13315
什么是子宮腺肌病?患者會表現出哪些癥狀、子宮腺肌病是子宮內膜腺體及間質出現在子宮肌層中的一種疾病。異位的子宮內膜組織引起周圍子宮肌層肥大和增生,導致子宮彌漫性增大(通常稱為;球形;增大),類似于妊娠子宮均勻增大。那么子宮腺肌病患者會表現出哪些癥狀呢?臨床上,治療這種疾病的手段有哪些呢?一、約有20%到35%的女性會患上子宮腺肌病,子宮腺肌病通常會并發其他子宮疾病1、流行病學雖然可結合影像學檢查做出子宮腺肌病的臨床診斷,但因為該病只能通過病理評估來確診,這通常是在子宮切除術后,所以尚不明確其自然病程、患病率和危險因素。因此,我們對子宮腺肌病流行病學的許多認知實際上是子宮切除術的流行病學。一般估計20%-35%的女性患有子宮腺肌病。但也有患病率更高的報道;一項研究在子宮肌層多層切片后進行了細致的組織病理學分析,結果發現子宮腺肌病的比例約為65%。因為不清楚總病例數量,所以無法確切估計出現癥狀或接受子宮切除術女性的比例。關于發病年齡和疾病進展,采用盆腔影像學檢查(而非子宮切除術)診斷的研究發現,子宮腺肌病也可發生于青春期。接受子宮切除術治療子宮腺肌病的女性大多處于育齡期晚期。2、相關危險因素經產女性似乎比未經產女性更常發生子宮腺肌病。但是,妊娠次數多與子宮腺肌病風險增加無關。因為子宮腺肌病通常只能在子宮切除時確診,所以產次與子宮腺肌病之間的關系可能存在偏倚。有趣的是,子宮肌瘤患者的情況恰好相反,產次與子宮肌瘤風險降低相關。子宮腺肌病通常并發其他子宮病變,主要是子宮肌瘤和子宮內膜異位癥,因此難以確定子宮腺肌病是否具有單獨的危險因素,甚至很難確定其如何表現為一種疾病。例如,子宮內膜異位癥最佳手術治療后持續存在的盆腔痛可能與子宮腺肌病有關。另一方面,一項研究認為子宮腺肌病只是一種正常變異,而非真正的疾病,因為無論最終是否發現了子宮腺肌病,導致患者行子宮切除術的癥狀表現都是相似的。但是所有受試者在納入研究時均ge;42歲,且之后隨訪10年,所以這個隊列只能反映圍絕經期女性的情況。然而,其他研究提示子宮腺肌病患者確實與其他疾病患者有差異。一項縱向研究招募22歲及以上女性,發現與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相比,子宮腺肌病患者具有產次多、月經初潮早、月經周期短的特點。兩組均有一半的患者同時伴有子宮肌瘤。一項病例對照研究比較了兩組,一組是子宮切除術后病理檢查發現子宮肌瘤的患者,與之匹配的另一組是病理檢查僅發現子宮腺肌病的患者。結果顯示,子宮腺肌病患者明顯更年輕,存在痛經、盆腔痛、抑郁及既往子宮手術史的可能性也更高。僅針對子宮重量gt;150g女性的多變量分析顯示,與只有子宮肌瘤者相比,子宮腺肌病患者更可能有抑郁和子宮內膜異位癥。數項其他研究報道稱,既往子宮手術史也可能是子宮腺肌病的危險因素之一。一項大型人群研究報道子宮腺肌病與子宮內膜癌和甲狀腺癌的風險升高均有關,HR分別為2.19(95%CI 1.51-3.16)和1.70(95%CI 1.29-2.24)。若校正臨床危險因素后在其他人群中驗證這一發現,將很可能將影響這些疾病的篩查。二、子宮腺肌病患者會表現出哪些癥狀呢?月經量較多與痛經是典型癥狀1、月經較多與痛經子宮腺肌病的典型癥狀為月經量較多和痛經,發生率分別約為60%和25%。也可能發生慢性盆腔痛。月經過多可能與子宮增大后子宮內膜面積增加相關,而疼痛可能由被子宮肌層包裹的島狀子宮內膜出血和腫脹所致。還有證據表明月經失血量較多與子宮腺肌病組織樣本中的炎癥介質過度表達有關。大約1/3的女性無癥狀。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