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4-11 10:56 來源:中新網 閱讀量:8539
頻繁挖鼻孔、用力擤鼻涕、隨意拔鼻毛……
呵護鼻腔:小習慣影響大健康
鼻部健康是人體健康的“晴雨表”,鼻腔作為呼吸系統的門戶,是空氣凈化的第一道防線,也是多種疾病發生的“源頭”。然而,生活中許多與鼻子相關的、看似無關緊要的“小習慣”,例如頻繁挖鼻孔、用力擤鼻涕、隨意拔鼻毛等,都可能影響健康。4月12日是全國愛鼻日,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從多個視角解讀鼻腔健康的潛在風險與防護之道。
鼻子作用十分重要
--> |
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鐘誠介紹,鼻部雖小,卻承載著呼吸、嗅覺、免疫等重要功能。一個成年人鼻腔里內襯的黏膜面積約有120平方厘米至150平方厘米。
“健康的鼻腔是一個精密的‘空氣處理系統’。空氣進入肺部前,通過鼻腔可以過濾掉約80%直徑大于5微米的顆粒物。”陸軍軍醫大學陸軍特色醫學中心耳鼻咽喉科主治醫師馮丹丹說,鼻子大致分為外鼻、鼻腔和鼻竇,其中,鼻腔結構最為復雜。鼻腔包括鼻甲、黏膜、上皮細胞等,它被鼻中隔分為左右兩腔、前有鼻孔與外界相通,后連通于鼻咽部。鼻腔前下部較為闊大的部分是鼻前庭。鼻前庭主要位于鼻翼和鼻尖的內面,內面襯以皮膚,生有鼻毛,有過濾塵埃、凈化吸入空氣的作用。鼻毛是空氣進入鼻腔的第一道防線,它像天然的過濾網,能阻擋空氣中較大的顆粒物和粉塵。
鼻腔內布滿了黏膜,能調節適當溫、濕度,為下呼吸道創造理想的氣體環境。黏膜產生的分泌物是“防疫盾”,里面含有溶菌酶、干擾素等免疫物質,能殺滅部分細菌和病毒。黏膜下的血管極其豐富,包括動脈、靜脈、毛細血管等,交織成網,四通八達。其中,屬于鼻腔結構的鼻甲黏膜就像加濕器,鼻甲黏膜內有豐富的血管網。
鼻腔異常易引發連鎖反應
鼻腔健康狀況與全身多系統密切相關,鐘誠用“多米諾骨牌效應”來形容其危害。
“鼻腔異常會引發全身健康連鎖反應。”馮丹丹表示,作為呼吸系統的“守門人”,若鼻黏膜受損或功能下降,病菌更易長驅直入,增加呼吸道感染風險,引發感冒、咽炎、支氣管炎等疾病。此外,鼻腔與耳、咽喉相通,鼻部問題可能波及鄰近器官,如引發中耳炎、咽喉炎等。
慢性鼻炎等因素會導致鼻甲肥大、鼻中隔偏曲、鼻竇炎鼻息肉等其他鼻部疾病。這些鼻部疾病可能會引發鼻塞,而長期鼻塞不僅會導致睡眠呼吸障礙,影響血氧供應,增加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病風險,還會影響面容。
一旦鼻塞嚴重,人們會被迫使用口呼吸。鐘誠說,如果呼吸氣流通過口腔且超過一定比例且長時間如此時,會引發大問題。
“長期張嘴呼吸會導致人們的嘴唇肌肉力量不足、閉唇困難,即使去除了鼻部呼吸阻塞的病因,患者往往也會維持原有口呼吸習慣,難以自主改善。”西南醫院口腔科主任熊宇表示,許多人誤以為張嘴呼吸僅是習慣問題,殊不知長此以往會導致“腺樣體面容”,表現為下頜后縮、牙齒排列不齊、唇厚外翻等,甚至影響兒童顱面發育。此類患者常伴隨咬合功能異常,需通過正畸或正頜手術矯正。
此外,鼻腔的各種病理狀態還可能導致嗅覺失靈。成年人長期鼻塞可能與阿爾茨海默病風險上升相關——缺氧會加速腦細胞凋亡,導致記憶力減退。
日常需養成良好護鼻習慣
看似無傷大雅的小習慣,卻有可能造成大危害。
“很多人喜歡挖鼻孔。但挖鼻孔不僅損傷鼻黏膜,還可能將致病菌帶入鼻腔。用手指挖鼻孔的時候,會把手指上的細菌送到鼻腔里,非常容易引起鼻部感染。此外若鼻部紅腫長痘被擠壓,感染可能會經面部靜脈逆流至顱內,嚴重者甚至會引發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鐘誠說。
臨床數據顯示,錯誤的擤鼻涕方式會導致鼻黏膜損傷。鐘誠指出,反復掏挖易造成鼻黏膜干燥、破損,增加過敏反應概率;用力同時捏住雙側鼻孔擤鼻易導致鼻孔局部腫脹、堵塞和疼痛;過度用力吸鼻子還可能引發鼻黏膜急性或慢性炎癥,甚至導致鼻出血或感染。對此,鐘誠表示,正確做法是單側交替擤鼻涕,也就是按住一側鼻孔,另一側緩慢呼氣排出分泌物,兩側交替進行,讓鼻涕自然流出。要避免用力過猛,防止分泌物逆流至中耳或鼻竇引發感染。
“許多鼻部疾病起初只是小問題,但若長期忽視則會逐漸加重。日常養成良好的護鼻習慣,比患病后再治療更重要。”馮丹丹表示,長期揉搓鼻部可能導致鼻周皮膚敏感,誘發接觸性皮炎;長時間佩戴口罩可能因空氣流通不足導致鼻黏膜缺氧,出現干燥、刺痛等不適;頻繁拔鼻毛會削弱鼻腔的過濾功能,增加呼吸道感染風險。
馮丹丹提醒,日常清潔鼻腔要避免用手挖,可用生理鹽水噴霧或洗鼻器輕柔沖洗;干燥季節可涂抹少量凡士林或維生素E軟膏于鼻前庭,防止鼻腔干裂。此外,還可以適量補充維生素A、C、E,促進鼻黏膜修復;堅持適度運動,包括慢跑、游泳等,改善鼻腔血液循環。
“鼻腔疾病早期癥狀隱匿,易被忽視。建議每年至少進行一次鼻腔內鏡檢查,尤其是有過敏史或家族遺傳人群。”鐘誠說。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