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4-13 16:10 來源:中新網 閱讀量:9674
為期2天的第三屆雙碳目標下橋梁智能建造運維技術創新與發展論壇12日在武漢落幕。來自國內科研院所、行業組織、高等院校、頭部企業的300余名專家、學者、企業負責人等參會,并強調智能建造與低碳運維將為中國“綠色建造”注入科技內核。
本次論壇由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橋梁委員會、中建三局等聯合主辦,以“向‘新’求‘質’‘智造’未來”為主題,與會各方代表圍繞橋梁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建造與低碳運維,分享前沿技術與實踐經驗,并奔赴正在建設中的武漢都市圈環線漢南長江大橋及接線工程進行現場觀摩。
當前,中國橋梁建設無論是數量、跨度還是技術創新,都取得了顯著成就,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橋梁智能與綠色建造全國重點試驗室主任、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橋梁委員會副主任高宗余指出,目前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與橋梁建造的深度融合,不僅提高了工程效率、精準控制質量、降低安全風險,而且隨著高性能、低能耗橋梁建筑材料的研發應用,提升了橋梁結構韌性、延長了橋梁使用壽命,未來應強化產學研用各方協同,共同攻克關鍵技術難題。
更多與會專家表示,“雙碳”戰略引領下橋梁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建造與低碳運維,對推動行業轉型升級、服務國家戰略具有重大意義,希望深度融合數字孿生、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構建覆蓋設計、施工、監測的全鏈條智能體系,為中國“綠色建造”注入科技內核。
漢南長江大橋及接線工程作為武漢都市圈環線高速公路西南段關鍵控制性工程,由武漢城發集團所屬交投集團漢南橋公司投資建設。工程全長72.523公里,大部分采用橋梁結構形式,其投資規模達289億元,是目前湖北交通重點項目單體投資額最大的項目,目前接線工程進入架梁施工階段。
12日下午,與會專家學者走進中建三局漢南長江大橋及接線工程項目梁廠觀摩。該梁廠占地面積210畝,廠內設置10條智能生產線,是漢南長江大橋及接線工程全線首個智慧梁廠,以數智建造為引領,承擔著全線5135榀箱梁預制任務。
走進智慧梁廠,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聳的現代化生產車間,鋼筋一體化智能數控加工設備、智能模板、混凝土智能運輸布料、智能數控蒸養、智能張拉壓漿等多項智能化工裝設備構建了一條高效協同的環形流水生產線,全面實現了從原材料加工到成品產出的全流程自動化作業。
據中建三局武漢都市圈環線漢南7標項目負責人魏鴻飛介紹,該智慧梁廠還引入了模塊化設計理念,每一條生產線都如同一個精密的模塊,能夠根據不同的產能需求進行快速組合和調整;龍門吊主桁架分節段設計,能夠像“變形金剛”一樣組裝成各種跨度的門吊,提高適用性和周轉率。另外,創新將存梁臺座化整為零,分節預制,臺座可周轉使用,有利于環保和節約工期。
魏鴻飛表示,相比傳統梁場,該智慧梁廠的制梁臺座數量節約60%,減少占地11畝,鋼筋加工偏差率降低50%,箱梁外觀質量問題減少80%,混凝土運輸布料時間節約35%,生物質燃料相比其他燃料成本節約35%。在這座面積約20個足球場大小的廠區里,僅需100名工人就可完成全工序生產任務,作業工人減少了30%。
作為武漢第十三座長江大橋的漢南長江大橋,橋型為主跨為1600米雙塔單跨鋼箱梁懸索橋,為湖北省最大跨徑雙主纜八車道懸索橋,設計時速120公里。該橋南錨碇采用整體式沉井基礎,平面尺寸76.4米×76.4米,相當于14個籃球場大小,為公路工程世界第一大沉井,即將迎來首次下沉。
承建方中交路橋建設有限公司項目副總工程師羅鵬介紹,該沉井下沉深度高達43米,需穿越約40米厚砂層。為解決施工難題,項目團隊自主研發河灘相沉積地質地基加固技術,確保軟土地基加固后可承載沉井巨大的自重;創新運用智能監控系統,實時監測沉井姿態與受力狀態,確保了施工過程中沉井結構安全與姿態平穩。
--> |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