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4-18 10:17 來源:中國廣告網 閱讀量:11803 會員投稿
聚焦2025年2月智能駕駛供應商裝機量:本土廠商強勢崛起,市場格局大調整
自 2 月起,智能駕駛領域發展態勢迅猛,比亞迪、鴻蒙智行、吉利、長安等眾多車企紛紛公布智能駕駛布局規劃。L2 及以上級別的高級輔助駕駛功能,不再局限于中高端車型,正逐步向 10 萬元級別的親民車型普及,全民智駕時代已然開啟。在這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市場環境下,智能駕駛供應商們的表現備受矚目。華為、地平線、孔輝科技等本土廠商強勢崛起,在域控芯片、空氣懸架等細分領域實現突破,形成規模優勢,市場競爭呈現多元化態勢。
激光雷達作為智能駕駛感知系統的核心,通過發射和接收激光束,實現對周圍環境的高精度三維建模,能精準識別障礙物信息,是自動駕駛環境感知的關鍵硬件。隨著汽車智駕加速普及,其市場需求呈指數級增長。2 月,華為技術以 69044 顆裝機量、33.0% 的市場份額位居榜首,其憑借研發優勢與車企深度合作,產品快速上車,彰顯技術可靠性與產業鏈協同效應。禾賽科技以 65383 顆裝機量、31.3% 市場份額緊隨其后,其產品在精度和穩定性上表現優異,客戶覆蓋與交付能力持續升級。速騰聚創以 57585 顆裝機量、27.5% 市場份額位列第三,憑借多元布局和定制化合作,滿足不同車型需求,產品兼容性與性價比獲市場認可。這三家企業合計占據超 90% 市場份額,主導行業發展,未來競爭將聚焦技術迭代、成本控制與客戶生態構建。
空氣懸架能顯著提升車輛乘坐舒適性與操控穩定性,過去是高端車型專屬,如今隨著技術進步和市場競爭,價格門檻降低。在 2 月空氣懸架供應商裝機量排行中,自主廠商包攬前三。孔輝科技以 32.8% 的份額領跑,憑借技術研發與本土化適配,深度綁定國內終端市場;保隆科技(33188 套)、拓普集團(28772 套)分別以 31.1% 和 27% 的市場規模緊隨其后,依托規模化生產與供應鏈協同擴大裝機規模。而國際品牌威巴克、大陸,雖有技術底蘊,但在本土企業的服務與成本優勢下,市場份額被大幅壓縮。
智駕域控深度融合多傳感器數據,通過高性能芯片和算法實現實時環境感知與決策控制。市場呈現頭部集中特征,德賽西威以 152474 套裝機量、32.1% 份額穩居榜首,源于長期技術積累與和主流車企的深度合作,規模化效應顯著。華為技術以 74654 套裝機量、15.7% 份額位列第二,和碩與廣達以 13.3% 市場份額位居第三,在性價比與交付效率上獨具優勢。未來,供應商需強化技術創新、深化與車企協同開發并優化供應鏈效率,車企也需平衡自研與外采,借助供應商技術構建差異化產品。
在域控制器芯片這一算力核心競爭焦點上,頭部企業主導市場。英偉達 Drive Orin-X 以 310897 顆裝機量、45.4% 的市場份額占據統治地位,其高算力與成熟軟件生態受車企青睞。特斯拉 FSD 芯片裝機量 126164 顆,市場份額 18.4%,依托車企自研閉環生態提供差異化智駕體驗。華為昇騰 610 以 67097 顆裝機量、9.8% 的份額位列第三,地平線征程系列表現出色,合計裝機量 63254 顆。本土企業正快速追趕,隨著車企對供應鏈安全和成本控制的重視,本土化芯片替代進程將加快。
行車 ADAS 通過多種傳感器協同構建環境感知網絡。市場中,國際供應商博世以 367810 套裝機量、19.0% 市場份額領先,電裝、采埃孚緊隨其后。本土企業福瑞泰克以 146664 套裝機量、7.6% 份額位列第四,比亞迪依托垂直整合優勢,裝機量隨著新能源車型銷量增長而攀升,華為也在加速布局。未來,ADAS 市場競爭將圍繞技術創新、成本控制與生態協同展開。
前視攝像頭作為行車 ADAS 核心感知元件,博世以 363256 套裝機量、18.8% 市場份額持續領跑,產品在成像精度等方面優勢顯著。電裝、采埃孚分列二、三位。福瑞泰克作為本土代表,憑借與車企深度綁定實現快速量產,比亞迪半導體等本土企業也憑借創新技術與成本控制,不斷擴大市場份額。隨著智能駕駛向高階發展,前視攝像頭的性能及與其他傳感器的融合能力成為競爭關鍵。
自動泊車 APA 系統因消費者對停車便捷性需求提升,成為智能汽車差異化競爭的關鍵。博世以 144452 套裝機量、18.0% 市場份額位居榜首,法雷奧緊隨其后。國產廠商中,華為、小鵬、理想等憑借自研或性價比策略,市占率持續攀升,同致電子等企業憑借本土化服務與成本優勢,擠壓國際供應商份額,市場競爭轉向 “技術 + 生態 + 服務” 的綜合較量。
高精地圖在智能駕駛中承擔精確道路信息標注等核心功能,是高階自動駕駛的基礎設施。高德以 137787 套裝機量、53.2% 市場份額占據半壁江山,憑借數據積累、技術迭代及與車企的深度合作領先市場。四維圖新以 23092 套、8.9% 份額位列第二,朗歌科技、騰訊等企業憑借差異化優勢參與競爭。隨著智能駕駛場景拓展,高精地圖供應商競爭將聚焦技術創新、生態協同與規模化服務能力 。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